科学研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发展进步,但如何评估科学研究成果是各国科学界和决策机构所面临的一项挑战。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携手麦克米伦科学与教育集团日前在上海科学会堂举办2014科研评估体系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围绕“科研评估与国家创新竞争力”这一主题,探讨了全球和中国的科研评估体系、方法、经验和挑战。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库尔特维特里希博士(Kurt Wüthrich),以及中国、英国、日本等国的100多位科学家、大学校长、决策机构和研发机构负责人出席了研讨会。本研讨会是上海市科协2014年学术年会暨科协大讲坛重要活动之一。
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杨建荣在致辞中指出,上海正在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在这一国际化的进程中,上海的经济转型、科技研究开发、科技创新活动,更需要一个科学的、相对客观和公正的评估体系来借鉴,或加以引导。积极探讨科研评估与国家创新竞争力的内在关系,进一步优化我国科研评估体系,积极发挥科学共同体和其他社会组织在科研评估体系中的作用,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有利于推动全社会形成勇于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
麦克米伦科学与教育旗下《自然》杂志总编辑菲利普·坎贝尔强调,如果单纯依靠论文引用量来评估科研影响力,这一方法不具有可持续性。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晓轩说,自1980年代科技体制改革以来,中国就在科技管理中引入了面向机构、项目和人才的科研评估体系。科研评估已成为我国科技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尽管一些机构已尝试同行评议制度,但量化指标依然广泛应用于中国的科研评估。量化评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的科研产出,中国论文发表数量在全球排名第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李晓轩指出,但是,过于量化的评估方法也显现了一些弊端,如科技人员忙于资源上的竞争而忽视了科研质量等。2012年,中国科学院率先采用了一种基于成果的评价体系,旨在实现从数量导向到质量导向的转变,引导研究所和科研人员专注于科研质量和实际贡献。“目前,中国的科研评估依然面临着过于看重数量指标的问题,但所幸的是,越来越多的机构正在改变评估方式,更加注重质量,并逐渐向国际标准看齐。”
与会中外专家还分别就“国际科研评估方法的框架与评析”、“正确评价、引领及支持年轻科研工作者”、“科学研究的社会影响”和“将科研转化为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四个专题展开学术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