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仪器对正滴法与返滴法测定电荷密度研究

2014-11-02 21:01:08

[导读] ​在正滴法实验过程中, 滴定速度对滴定终点影响较大,滴定速度快,滴定终点到达早,但滴定终点不稳定,约0.5 min 内颜色返回;滴定速度慢,终点到达慢,正滴法难以准确判断滴定终点

在正滴法实验过程中, 滴定速度对滴定终点影响较大,滴定速度快,滴定终点到达早,但滴定终点不稳定,约0.5 min 内颜色返回;滴定速度慢,终点到达慢,正滴法难以准确判断滴定终点,而返滴法滴定速度对滴定终点影响不明显。当滴定速度约为20μL/s 时,返滴法平行样间绝对偏差≤0.02 mL,而正滴法难以达到。以PAC(s)为例,正滴法与返滴法实验数据如表1 所示。滴定时PAC 溶液浓度较低, 水解产物形态较

多,如表2 所示。正滴法时,从热力学考虑PAC 各型态水解平衡常数相差较大, 其各水解产物的浓度也不同,而且滴定剂PAMPSK 量较少、浓度较低,所以影响了与PAC 各型态水解产物的反应速度;而返滴法因滴定剂PAMPSK 过量,浓度高,提高了与PAC各型态水解产物的反应速度, 使滴定终点稳定。因此,以下采用返滴法。表2 铝离子水解形态及平衡常数

2.2 PAC 浓度对电荷密度的影响

当pH 约为6 时,PAC 浓度(以Al2O3计)对其电荷密度的影响如图2 所示。图2 PAC 质量浓度对电荷密度的影响由图2 可见, 当PAC 质量浓度大于2 mg/L,PAC(s)、PAC-1 和PAC-4 随浓度增大电荷密度变化不大;PAC-2 和PAC-3 随浓度增大电荷密度升高。当质量浓度约<1 mg/L 时,电荷密度均剧增。通常铝离子水解聚合产物Alx(OH)y(3x-y)+分布曲线如图3 表示。曲线旁的数字分别表示x 和y。一般

在稀溶液中,浓度越低其解离程度越高,由图3(b)可见,当铝的总浓度低时,除〔Al13(OH)32〕7+外其他带正电荷水解形态的比例均升高。

(a)铝的总浓度为0.1 mol/L(以Al2O3计为5.1 mg/L);

(b)铝的总浓度为10-5mol/L(以Al2O3计为0.51 mg/L)。图3 在不同pH 下铝离子水解聚合产物的分布曲线

2.3 pH对电荷密度的影响

调节PAC 溶液(质量浓度为10 mg/L)pH,pH 对电荷密度的影响如图4 所示。图4 pH 对电荷密度的影响由图4 可见,pH 不论对固体还是液体PAC 的电荷密度均有明显影响,pH 低时电荷密度高; 在pH<5区间,电荷密度变化率大,其随pH 升高而快速降低,PAC-2 和PAC-3 电荷密度明显高于PAC(s)、PAC-1和PAC-4;5<pH<7 附近,电荷密度PAC-3 最高,PAC-2 次之,PAC-1 、PAC(s)和PAC-4 依次降低;pH 在7 到

9 附近电荷密度较小, 这是由于生成中性的Al(OH)3,致使电荷密度下降,对照图3(a),该pH 范围铝水解聚合产物形态主要以Al(OH)3

存在,也解释了pH 的变化使铝水解聚合产物形态和分布比例发生了变化。另外,PAC 浓度及其水解产物分布与pH 也有关系。对比图3(b)铝的总浓度低时,Al(OH)3分布曲线峰值的pH 由8~9 左右降低到6~7 左右, 图4也说明了当PAC 样品浓度较高时,pH 在8 附近电荷密度较低,从而证实了生成Al(OH)3的pH 升高。

2.4 盐基度不同样品电荷密度的实验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可知,pH 对PAC 样品电荷密度的测定影响甚大,为避免Al(OH)3的产生,在pH 为5.3~5.5 范围内,以不同浓度PAC 样品由图5 可见,在实验浓度范围内,盐基度在50%左右,电荷密度最高,即PAC-3 电荷密度最高,PAC-2、固体PAC、PAC-1、PAC-4 电荷密度依次降低。以上实验平行样绝对偏差≤0.02 mL, 相对偏差≤0.5%,重复实验一致(重复率为99%到102%)。

2.5 应用性能实验

配制30 mg/L 的直接蓝199 ( 原水吸光值为0.592)和活性红KE-7B(原水吸光值为0.429),取样50 mL 于比色管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PAC 系列产品,加盖,上下颠倒10 次,静置30 min,取上清液抽滤,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值。湖水1(原水浊度为25.3)和湖水2(原水浊度为20.3)同上实验方法:加药和混合,然后静置60 min,取上层澄清水样,测定其剩余浊度,结果如图6 所示。在此实验中PAC-4(盐基度为0)不产生絮团。以上实验原水pH 约为7。由图6 可见,PAC-3、PAC-2 电荷密度明显高于其他样品, 对于直接蓝199 和活性红KE-7B 以及湖水1 和湖水2 脱色率和浊度去除率高,且最高的均为PAC-3,加药量也最低。符合电荷密度越大的产品,脱色率和浊度去除率越高,加药量也越少的一般规律。PAC-1 和PAC(s)电荷密度相差不大,盐基度分别为87.7%和32.0%。盐基度反映了PAC 的聚合度或相对分子质量。一般盐基度高,聚合度高,相对分子质量也大,应用时絮凝作用可能大于凝聚作用,如对于浊度较低的湖水2,PAC-1 比PAC(s) 最终混凝的效果要好些。PAC 的电荷密度、盐基度对于不同水质的混凝应用规律还有待于具体的深入研究。

3 结论

(1)采用胶体滴定法测无机混凝剂PAC 的电荷图6 混凝应用实验密度时,应采用返滴定法。

(2)溶液pH、混凝剂的浓度、样品的盐基度对电荷密度测定均有影响, 应选择pH 变化率较低的范围测定,并控制pH 的波动范围。如pH 为5.5 左右,混凝剂的质量浓度在10~25 mg/L 可用胶体返滴定法实现对PAC 电荷密度的测定。

(3)PAC 电荷密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有利于其合成工艺控制、研究及其应用性能评价。电荷密度有望作为PAC 产品的技术指标之一。